抗热震性
(1)、定义
主要指陶瓷材料承受一定程度的温度急剧变化而结构不致被破坏的性能称为抗热震性(Thermal Shock Resistance),又称抗热冲击性或热稳定性。
(2)、影响抗热震的主要因素
材料特性,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弹性模量、材料固有强度、断裂韧性等。一般地讲,热膨胀系数越小,材料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体积变化小,相应产生的温度应力小,抗热震性越好;热导率大,材料内部的温差越小,由温差引起的应力差越小,抗热震性越好;材料固有强度越高,承受热应力而不致破坏的强度越大,抗热震性好;弹性模量越大,材料产生弹性变形而缓解和释放热应力的能力越强,抗热震性越好。
陶瓷结构,如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几何形状等。一般地讲,材料组织相对疏松,有一定气孔率,有适当的微裂纹存在,都可以提高断裂能,使材料在热冲击下不致被破坏。另外,形状相对简单、外形相对均匀的构件抗热震性能要好于形状复杂、结构不均匀的构件。
(3)、抗热震性能的表述或测试
抗热震性能的表述和测试方法有很多,简单介绍以下几种:
1. 材料升至不同的温度后,淬冷(风冷或水冷),测得试样表面产生开裂的最大温差。
2. 材料升至预定温度后,淬冷(风冷或水冷),完成规定次数后,试样残余抗弯强度与常温热震前抗弯强度的比值,测得强度保持率。
3. 材料升至预定温度后,淬冷(风冷或水冷),反复测试直至材料产生宏观裂纹的次数
微硅粉可以明显提高陶瓷及耐火材料的热震性能
抗折强度
1、材料单位面积承受弯矩时的极限折断应力。又称抗弯强度、断裂模量。颗粒配比是否合理、气孔的大小和数量、组织结构是否均匀一致、颗粒间结合是否牢固等是决定耐火材料抗折强度大小的重要因素。提高耐火材料的抗折强度,主要工艺手段是:改进砖料的颗料级配、加大成型压力以提高制品坯体的密度,使用优质结合剂和提高制品的烧结。
2、又称抗弯强度。耐火泥料或陶瓷材料受到弯曲负荷的作用而破坏时的极限应力。用破坏弯曲力矩(牛·米)与折断处的截面阻力矩(立方厘米)之比值表示,单位为帕。试验在通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试件为高(10~16)毫米×120毫米的圆柱体或10毫米X 10毫米X120毫米的长方柱体。
烧秸
1、在高温下,陶瓷生坯固体颗粒的相互键联,晶粒长大,空隙(气孔)和晶界渐趋减少,通过物质的传递,其总体积收缩,密度增加,最后成为具有某种显微结构的致密多晶烧结体,这种现象称为烧结。
2、制取无机固体材料的一种过程。在利用固相反应制备无机固体化合物时,反应的速率由扩散过程控制,常常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使反应有效地进行。另外一些固体化合物是固液相组成的化合物,在熔化时会发生分解反应,故烧结一般应在产物熔点以下进行,以保证得到均匀的物相。但是烧结温度也不能太低,否则会使固相反应的速率太低。在很多情况下,烧结需要在特定的气氛或真空中进行。控制烧结过程的气相分压非常重要,特别是当研究的体系中含有价态可变的离子时,固相反应的气相分压将直接影响到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例如,在铜系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合成中,烧结过程必须在严格控制氧分压,以保证得到具有确定结构、组成和铜价态分布的超导材料。
3、是聚四氟乙烯(PTFE)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聚四氟乙烯预成型品必须通过烧结才能成为有用的制品。烧结是将预成型品加热至熔点(327℃)以上,并在此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使聚合物分子由结晶形逐渐转变为无定型,使分散的树脂颗粒通过相互熔融扩散黏结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烧结全的预成型品由透明胶状体冷却成坚固的乳白色的不透明制品。
4、高炉炼铁生产前,将各种粉状含铁原料,配入适量的燃料和熔剂,加入适量的水,经混合和造球后在烧结设备上使物料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烧结成块的过程。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带式抽风烧结机生产烧结矿。主要包括烧结料的准备,配料与混合,烧结和产品处理等工序。